dhammapada reflections (transl) - 简体中文


这些当月反思录内使用的偈语摘自阿如那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法句经之静思(第5版)。请从其他翻译版本中参阅比较依据原文字面之诠释。


满月 – 过去,当下,未来 –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放下过去。
放下未来。
放下现在。
带着解脫心,
登上无苦彼岸。

法句经 v. 348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放下过去和未来,但在这里佛陀建议我们把现在也放下。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可以由专注于身体里平衡自在的感觉开始。我们的身体能够告诉我们,我们是否陷于执着的习惯中。我们经常出于无意识的恐惧去抵抗,去执取,以及在此过程中制造压力。无须多久我们便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这样做。作一个深长缓慢的吸气可以有帮助,然后作一个更长更慢的呼气,让肩膀沉下来,记住佛陀的建议:放下现在。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 – 省思死亡 – 2023年7月2日 星期天

当你迈向死亡
你所珍爱的一切皆无法保护你。
看清这一点,以明智持戒且不懈精进
迅速清除涅槃道上的障碍。

法句经 v.288-289

那些以执取心寻求快乐的人,畏惧死亡,拼命去避免它。佛陀建议我们常常省思死亡无可避免,并把注意力放在能祛除恐惧和绝望的事情上。我们的精力有限。那我们把精力放在哪里呢?可以放在满足随意的欲望上,或者放在培养智慧(知见)和善心上。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滿月 – 确定生命的主次 –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愚者心心念念
最舒适的住处,
“这里暖和,那里冷”
却毫不察觉即将来临的死亡。

法句经 v.286

佛陀想让我们确定生命的主次。所以他经常叮嘱我们要省思无可避免的死亡。这种叮嘱并非一种病态或出于对生命的不敬,而是出于一种关切,他担心我们被那些次要的事情所支配,诸如肤浅的个人喜好能否被满足。很显然我们都享受身体的舒适感,但更重要的事情是修习五根:信、勤*、念、定、慧。

*又作进:精进根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 – 判断事情 – 2023年4月5日 星期三

鲁莽的判断不能带来公正。
智者思量正反方的论据,
以判断事情。

法句经 v.256

在这种灵性修行中,学习接受新的看待生活的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在佛陀的时代,在他身边有一些僧众全然不知何为真、何为假。佛陀称他们为愚者。仅仅去相信我们从别人口中听回来的教导并不足够,去重复我们读书读回来的思想并不足够。佛陀想让我们自己去弄明白。这意味着放下坚持关于苦的起源的种种想法所带来的虚幻安全感,而允许自己变得脆弱。在此时此地,在整个身心中,去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的苦,而不只是想想而已。从这种角度出发,我们才更有可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 – 生命方程式 – 2023年3月6日星期一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心。
是则诸佛教。

法句经 v.183

这句偈子看上去十分简单,事实上却可以被视为如何活出整个生命的方程式。第一句强调的是我们放逸的习惯。就如在不卫生的厨房里做的饭可能会致病,没有克制技巧的灵性修行也是危险的。第二句指出我们须要建立良善的库藏。如果没有适当的准备,我们是不会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同样地,如果没有累积好良善的储备让其必要时能给予我们能量,却想要从苦中解脱出来是不切实际的。前两句在说的是为第三句所描述的任务作准备:净心。其包含了巨大的磨炼、压力和忍耐。第四句说,一切诸佛都在教同样的事情。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 –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如匙不知汤味,
愚者终其一生
亲近智者,
却不见真理。

法句经 v.64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很容易执着于那些可让我们感到确定的东西。想要感到确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实上,生活的大部分都是不确定的,于是佛陀建议我们学习放下如此执着。当我们需要面对艰难的决定时,我们的修行鼓励我们要坚忍,留心以及洞察明辨;要聆听论据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执着于不经检验的假设。善巧灵敏的克制不同于鲁莽的、受制于反应的压抑。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 -- 无我,仅仅是觉知 2022年12月8日星期四

自古以来
多语者为人谤
寡言者为人谤
沉默者为人谤
世间无人不为人谤

法句经 v.227

被人指责会令人感到受伤。失败的感觉也会令人感到受伤。人生在世,指责和失败无法避免,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去面对伤痛,不让其变成痛苦。伤是痛的近义词,所有有情众生都能体验痛。佛陀也曾体验过痛,但那并没有使他感到苦。无论是麻烦的僧众还是年老体衰或疾病,都没能干扰到他内在的清明和满足感。自从觉悟以来,佛陀的意识便从所有执着于身心来获取安全感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如果我们想不再让无法避免的痛变成苦,那么我们需要学会那样做。我们必须停止寻求靠执着产生的身份认同,认识到真正靠得住的只能从无我的、全然的觉知中找到。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满月-快乐相随-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心主宰一切法
以心指路
若以清净心言语行动
如影随形
快乐相随

法句经 v.2

心若是真正清净,所有行动都会带来快乐。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把心净化。在净化的道路上有时我们会觉得我们知道需要做的是什么,集中精力去做就好了。然而有时我们并不确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无为便是正确的行动 -- 如临深渊般小心翼翼地等待,就像会随时被吞没那样。这条心的净化之路需要的是至上的耐心和灵敏。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防护自己。2021年10月10日。

如边境之城,内外须防护,
应如此护己,明智与及时,
若失此时机,苦痛适时来。

法句经 v.315

对于如何从外在防护自己我们大概都有足夠的了解,于内在我们又该如何防护自己呢?最首要的是保护自己免于负面的心智狀态。当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什么保持正直的生活那么重要,佛陀回答说,那可让心免於悔恨。第二,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警觉性,也即觉知。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是散乱的,那我们将难以分辨什么是有益的、什么不是。第三,我们必须培养沉著冷静的能力。从表面看来沉著冷静似乎不那么重要,但沒它的话我们大概会以自动模式去行动,对待事情只能跟随惯性作反应。第四,也是这反思的最后一点,我們需要高度发展的智慧。我们生以为人被赋予的智力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其具有被提昇到能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问正确的问题的潜能。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清明洞见–满月–。2021年12月19日(星期日)。

美艳但无芬香之花
令人失望,
亦如明智之言词
却无相应之行。

《法句经》渴爱品 偈51

当孩子们第一次被送到学校时,经常都会因为父母的离开而感到伤心。他们不明白爸爸或妈妈在 几个小时后就会回来接他们。但最终他们会了解父母并没有永远消失,也就不再忧虑了。作为成 人,当我们能够觉察自己错误地看待事情并陷入执著中时,明智的做法是要意识到执著如何导致 痛苦。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会觉得执著于心爱的东西合情合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最自然不 过了,但当关爱结合了执著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会因被过度保护而无法学习成长。又或者,当 我们被所尊敬的人称赞并执著于由此生起的美好感受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当时的感觉良好,但 我们无法看到的却是,当我们遭受无礼言语对待而痛苦的感受生起时,我们是如何不由得去执著 那不愉快的感受。这两面是一体的。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贪执。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

培养贪欲及执著等恶习,
犹如施肥于有害之野草。

《法句经》渴爱品 偈335

说出有智慧的话通常比明智地行事容易得多。在明智地行事之前,我们的心及思想需要与真相及实相对应。如果我们是诚实的,我们大概会承认许多时候头脑中的声音都是各种叙述给自己听的故事: 我是这样的人、我是那样的人。如果想要真正明智又有效地去行事,我们必须去除这种强迫性的故事叙述。不是说要马上停止,因为这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动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静止。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练习聆听内在的声音。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专注力,去真正聆听而不是随便听听而已。试著坐在椅子上, 不做正式的冥想,仅是聆听,即不偏袒又不对抗任何生起的东西。选边站的话就只会强化那些我们对抗的念头。选择不偏袒也不对抗不等于我们推卸责任,它其实是在拓展我们的觉知,让我们更清晰地洞见惯性使然的思想与感觉。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批判。2021年10月21日(星期四)。

总是批判他人过错者,
自心日益腐败,
且远离自在。

《法句经》污垢品 偈253

我们在不经意的挑剔别人过错时,当下并没有察觉我们正在让阻扰觉知的障碍生起。可能我们有一部份会因为强迫性地去批评别人而开心,但我们却无法看清楚这行为会令我们离佛法越来越远。当然,源自于关心对方的批评在某些时候和处境下是恰当的,但这里所指的是恶意的批评。如果我们真的想努力培养清晰的觉察力及理解力,就必须反省挑剔他人过错的后果并抑制一时的冲动。正如伤口在愈合时我们会因为觉得痒而想去抓挠,但我们知道跟随这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高人一等。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

胜利导致仇恨,
因失败者受苦。
寂静者安乐过活,
超越胜利与失败。

《法句经》乐品 201偈

我们是否有办法期盼胜利但又不会因为输了而感到沮丧?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奋力达成目标之际又不在奋斗中迷失?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要成功的话就要摒弃所有关于失败的想法,只专注在赢得胜利。但这样想就忽视了正念和省思的力量。如果我们善巧地训练心的能力,我们是有可能觉知到想要赢的冲动,而且觉知到觉知本身。这样,就不仅有想赢的心,还有对这心态的觉知。培养这种觉知是皈依佛陀的其中一个层面。这种见解有力量保护我们不会陷入于需要扮演高人一等的尴尬游戏里。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同理心。2021年8月23日(星期一)。

有同理心者观一切众生皆畏惧邢罚及死亡。
了悟此理者不亲自或唆使别人去攻击他人。 

《法句经》刀杖品 129偈

如果我们曾经不幸成为别人恶意相向的对象,我们就会知道那有多痛苦。也许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为有人可以这么残忍呢?在这法句经的偈语中佛陀说,人拥有同理心的时候就不会去攻击他人。换句话说,当人迷失在过度自恋中的时候就会把痛苦往外投射。佛陀的教导鼓励我们以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同理心:“karuna”(音:卡如那)是指对他人的苦痛能感同身受,“mudita”(音:慕迪达) 则是指对他人的喜乐感同身受。“karuna” 或悲心意味著我们有一定程度的清醒及觉知,让我们在目睹受苦众生时可以不加以批评也不紧闭心门地面对他们。“mudita”或喜心意味著我们有足够的正念及自制能力,让我们跟有成就的人在一起时可以单纯的共享他们的喜悦。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圆月沉思 -- 塑造人生。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如矢匠矫正箭,智者调心。
因心念乱无序,难以制御。

《法句经》心品 33偈

如果我们希望开发自己的心地,迟早我们都需要认知我们必须为生命中的观点负责,也就是我们所持有的观点及我们如何地持有它们。我们的行为取决於我们的观点及我们是否执着於这些观点。我们本来就具有改变这些观点及我们与它们之间关系的潜能。也许在生命的初期我们建立了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在一个安全及便立的富裕社会是我们应得的,浑然不知别人为了我们可以享用这些条件而作的牺牲。一旦情况改变导致我们失去了习以为常的自由时,那个我们不曾认知的观点让我们觉得权利被剥夺而感到愤怒。如果不仔细及善巧地审查自己所持有的观点,那我们的生命就很大程度上会被外在的因素左右。佛陀的教导强调了训练专注力的可能性,让我们不再是这些外在因素的受害者。他希望我们藉由放下对这些观点的执着而得以真正的掌握自己的人生。如果我们不再执着於这些观点,我们就能更客观的去审视它们是否真的可以让我们过得更安乐。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1年6月24日(星期四).满月.智慧之道

沉思生命则智慧增长,

无此沉思即智慧退减。
了知智慧增减之理,
自当践行增长之道。

《法句经》婆罗门品282

如果我们以为达成生命中的目标就可以令我们变得更自在和满足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某种程度上佛陀也并不会反对,但必须取决於目标的本质。追求健康是相对合理的,除非我们把必然的衰老看作是一个问题。佛陀要我们认识到如保持健康这些事情的相对重要性。与此同时,佛陀要我们培养内省或静思的能力,直到我们能看清这身体原来并非是真正的自己。当然这身体是“我”的一部份所以我们有责任去好好照顾它。我们同样要为觉知的状态负责,那可是生活的关键。人生最适当的目标应是证悟智慧,看透事物的表象,直见真实本性。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1年5月26日. 卫塞节

大雄觉者
不依於此岸,不依於彼岸,
不依於任何一岸,
此人已从所有束缚中解脱。

《法句经》婆罗门品385

我们都喜欢放心及安全的感觉。证悟之前的佛陀也试图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设立外在的环境,以此 寻找安全感。二十九岁那一年,他意识到无论外在的环境有多舒适和称心,都无法使他免于衰 老、疾病和死亡所带来的不便及不适。从此以后,他把这三个警示视为上天的使者,因为它们激 发了他要从培养觉知中寻求安全感的兴致,而不是只关注操控外在的因素。他发现,只要我们还 在尝试从固定的立场或紧握不放的身外物中寻找安全感,我们终究还是会失望的。若不想再度失 望,就不要在本质上无常故不可靠的事物上追求安全感。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1年4月26日(星期一) . 月圆日.诚实.

能将旧及放逸之习气,
转化为清新和善行之人,
照亮世间,
犹如当空无云之明月。

《法句经》佛陀品 第173偈

有时候我们往内观照生命不圆满的根本原因。有时候我们则往外专注这世间的苦难。不论在内或外境中迷失都会令人严重失衡。我们真正该学习的就是如何为自己放逸的习气负上责任。内修外行都是困难的事。其实难的是能够坦诚地承认自己关怀及知辨能力的减弱是由於自已紧闭了心门。敞开心门无关一个人的软弱,而是让本能的感知力自然地释放出来。无疑的我们可能会因此受伤。但我们学会封锁内心就是因为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去感觉自己的感受。希望到了生命的这个阶段,我们在正念、自制力及正思维上都已掌握了足够的善巧,让我们更能够去接受伤痛和失望,又还心存希望及喜悦,在这两者之间不会严重地失衡。我们对自己的诚实就是給予这充满伤痛的世间一份最好的贡献。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月圓夜沉思 - 2021年3月28日(周日)

邀约
佛陀的德行圆满,世间事已竟。
他的智慧无可衡量,且浩瀚无边。
岂有一法能诱他乖离实相呢?

《法句经》佛陀品 第179偈

能够接触佛陀和他证悟弟子们的教诲是何其有幸的事。能对这些教诲生起信心是极大的福氣,因为这种信心可驱使我们去探索、去提问,而不仅是信而已。当我们只依据信,就会以为自己不用为无明而造的业果负上任何的责任。无可置疑的,无明是一切自身及世间苦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迷失在因为相信佛陀而产生的良好感觉里。与其问:「我是一个好的佛教徒吗?」也许我们更应该问的是:「我的佛法修行是否能让我倾听内心最深处的疑惑及担虑?」以及「我在面对这些真正的问题时,是否也在学习去真正地相信自己?」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 、万佛节 - 滿月。净化。

诸恶莫作,
众善增长,
净化其心。
即觉者之道。

《法句经》法住品 183

当我们抑制恶行的同时,随著自重而来的一种力量便会生起。如果没有克制恶行的能力,所有读的灵性书籍,听的开示,甚至在禅修上花的时间都将功亏一篑,这就如同在脏乱的厨房里烹煮健康有机的食物一样。相反的,当我们能够明智克己,一切善行的努力就得以强化。那么,随著恶的克制及善的增长,我们就可以从惯于建立对与错、好与坏、自我与他人的恼人习气中开始净化我们的觉知。大觉者所拥有的觉知已了断所有强迫性的在二元对立中抉择的习气,因而超脱了一切的苦恼。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滿月。明智的生活。

诚服於法的人
趋於安祥。
智者於觉者所阐释的实相,
常心生喜悦。

《法句经》法住品 79

至少从理论上来看,我们都会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是我们必须摒弃的。可是我们有否查询过这个心态为何如此的危险吗?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经过大约七年的时间才稳定成形。然而这个“我”的感觉并非稳固不变的。或许它可说是心智及情绪活动上一个已经模式化的动态过程。试图藉由本质上不稳固的事物来寻求安全感是很不明智的。许多禅修的人都知道,在我们一般认为”我”的活动平息下来後,那一种寂静及祥和的体验。他们发现自己并不会因为意识表层粗略的思考和情绪止息了而跟著消失。 一种“觉知”的感觉还是存在的。毫无疑问的,专念於这“觉知”才是明智的生活方式。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滿月。无害。

还在伤害有情众生的人,
不能被视为已证悟圣道。
已证悟的圣者,
不会伤害任何的生命

《法句经》法住品 270

一旦我们的心对觉悟的可能性建立起坚定的信心时,我们就已经准备好卸下对目标的执念而去专注当下的实相。是时候去感受脚下的土地,对解脱后生命会如何的各种想象也该放下了。如果太执着于对未来的各种想法,我们觉知当下的敏锐就自然的降低了。就算我们拥有脱离一切有害及自私的愿心,我们还是有可能会伤害到身旁的众生的。培养无害的心念也许不如努力解脱这般的激励人心,但这修持却可让我们更贴近真谛。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滿月。精通佛法。

纵然知识有限,
只要见解及行为,
能与正道相符,
即为通达佛法之人。

《法句经》法住品 259

修习佛法不仅是脑力而是包含整个身心的锻炼。累积大量的佛法知识并不等于一个人已精通佛法。佛陀第一次讲授这一点的背后有个经典的故事,是关于一位只能背诵一段偈语但已完全证悟的比丘。因为这比丘已全然明了这几句偈语的法义,佛陀在赞美他的同时也指出了能滔滔不绝谈论佛法的人不一定就精通佛法。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滿月。珍惜。

愚惑者违背自己
而耽溺于放逸。
智者珍惜他们所培养的觉知,
如同守护至宝一般。

《法句经》垢秽品 26

我们很容易将平常拥有的明辨能力视为理所当然。即使没有特别规划时间来训练专注力,光是守戒就能让我们拥有许多人所缺乏的明辨能力。然而,就像没生病时会把健康当成理所当然一样,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对长养起来的觉知习以为常。佛陀则劝导我们要珍惜觉知,甚至要像守护珍宝一般,这经由善勤而获得的成果。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10月2日(星期五)。滿月。非易事。

对於拥有羞耻心
而又谦逊、纯净、无著、
正直及善以反思的人来说,
人生绝非易事。

《法句经》垢秽品 245

要是我们读著佛陀的这偈颂而松了一口气,那大概是因为我们在那一瞬间放下了我们总应该经常感到轻松快乐的想法。以正法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有在修行圆满并从所有习惯性的执著中解脱时,才能彻底的感到轻松快乐。当我们留意世间, 看到人类的某些言行举止而感到悲伤是适当的。感到失望可能是我们敏感的本性对失去正直、谦逊及辨别黑白能力的自然反应。但我们确实可以有更好的做法。感到悲伤却不迷失於悲伤中,就像在火堆旁取暖而不被灼伤一般。只有能够感到悲伤我们才能真正的去感受慈悲。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9月2日(星期三)。滿月。心归元。

多世以来不断的寻觅,
却未能得见令我持续受苦的造屋者。
如今既已见到,你将无法继续建造。
你的椽已被拆除,栋樑也已毁折。
一切贪爱皆已灭尽,我心已归于无为。

《法句经》世间品 153,154

谁是佛陀所说,让他不断受苦的造屋者呢?是无明。是它造就了所有我们分心的习惯——所有向自己敘说的故事及学会不去质疑的幻想。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佛陀并没有说让他受苦的人已经被歼灭了,而只是很简单地说:「我看见你了!」“看见”就已经足够灭除痛苦的根源了。对我们而言,明智的作法是效法佛陀,训练自己就只是单纯地“看见”,意思是去看清楚执着如何造就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锻鍊自己的专注力及谨记得所有的感观体验本来都在无我的觉知范围里生生灭灭。那无我的觉知就是我们对佛陀的归依。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8月4日(星期二)。滿月。思後果。

恶行所造的果尚未成熟时,
造恶者依然可以体验幸福。
然而业果一旦成熟时,
随之而来的痛苦则无可避免。

《法句经》恶品 119

也许我们会认为只要没人知道,做错事就可以不必承担後果。但我们知道所做的事,也清楚自己是知道的。在接下来的生命中我们每一个昼夜都需要面对自己,所以要做好准备,我们会忆起所做过每一个有心的行为。要是能意识到这一点,那大概我们就会发现在生活中只做自己希望记住的事才是明智的。如果我们已经累积了许多让自己懊悔的记忆,请把它们当成是疗癒的一部份。这样的苦果是给我们的一个提示,叫我们正视并接受它,同时也教导我们在未来行事上更加的谨慎小心。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7月5日(星期日)。滿月。看世界。

来吧,看看这个世界。
看它犹如庆典上华丽的马车;
看愚者如何沉迷於眼前美景,
而智者则毫无眷恋执着。

《法句经》世间品 171

佛陀鼓励我们去观察我们所处在的世界,要超越表象地去看而不要被它愚惑了。在面对许多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要只关注事情的表面,还要注意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那才是明智的。照片中阳光下洁白的沙滩及椰林树影的美景当然诱人,但别忘了还有蚊子和水母。只要我们的觉知没经过训练,我们的感知始终会有所偏倚,很容易就会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而不是实相。要记住,小心捧着跟执着不是同一回事。智者并没有停止观看世界的美,但因为他们不再执着,所以就停止破坏了这份美。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6月5日(星期五)。滿月。不外出。

人不应以族姓或外貌为尊,
而以纯净及证悟真谛为贵。

《法句经》婆罗门品 393

我们很容易以为价值源自于外在。然而,我们的主观经验却是内在的。我们并不活在“外在”的世界而是在“内心”的世界里 - 那么我们更是应该关注内心。特别是受限制的这段时间内,我们都知道不能外出是可以很具有挑战性的。要不然我们可以试着把沮丧的感觉看作是佛陀所说的习气流露。只要我们的心没觉知到“留守在家”的好处,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不为意的随着景物、音声、气味、味道等,往外去追逐世界的尘垢。当我们盲目地去追随六尘,最后就往往被尘埃蒙蔽。由於智者知道留守在家并安住於觉知中,他们能以清晰的知见及慈悲心观看世界。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5月6日(星期三)。满月。寻求安乐。卫塞节祈福。

伤害如同我们一般,
追寻安乐的众生,
就是伤害自己。

《法句经》刀杖品131


当我们跟其他的众生在一块相处时,应该不难体会到互不伤害的意义。但当我们向内观照时这又代表什么呢?对於占据在我们内心世界的「众生」,我们是怎样的去看待它们,互不伤害指的又是什么?当我们被坏情绪困扰时,或更痛苦的,被排山倒海的负面情绪淹盖时,我们是否还能够坦诚地去面对这些众生的真面目,从而释放它们?还是我们会严厉的批判并对抗它们,结果是加剧了自己的痛苦呢?一切众生,包括那些被我们长久囚禁於内心,不请自来又丑陋的众生,都一样的渴望自由。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


2020年4月7日(星期二).月圆日.邪见.

邪见导致我们以是为非、
以非为是,
其结果则是生命的分崩离析。

《法句经》地狱品 318


我们如何应对事物,取决於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例如,如果觉得在阳光下悠游漫步是一件愉快的事,我们很可能花上几小时在户外享受阳光的温暖。然而一但知道紫外线过度曝晒会提高患上皮肤癌的风险,就算舒躺在阳光下的念头还是很吸引人,我们也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从更细微的层面上说,如果我们认为怨怼似乎能助长我们一些力量,那么我们只会对这样的念头更加的执着。若我们修持佛陀所教导的觉知之道,而逐渐看到活在怨怼中只会令人感到困惑和沮丧,我们自然地就会倾向于把这负面的念头放下。在放下的当下也许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中更高层次的圆满了。

并候近安,
阿姜.穆宁多